種番茄的農民都知道,番茄最害怕的就是土壤傳播的病害,例如:青枯病等。由於是透過土壤傳播,並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防治,一旦發現病株往往只能拔除。因此,部分設施栽培的農民會定時更換土壤,以確保新一批耕種的番茄能有乾淨的土壤使用。這種方法雖然能有效預防土壤傳播疾病,卻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與人力,並且只適用於離地栽培的農友使用。

  近期我們嘗試使用新的消毒土壤的方法,希望可以讓每一批的土壤都能有效地重複使用,此種方法也適用於露天或非離地栽培。

  烏肥(氰氮化鈣)是屬於生理鹼性的肥料(註1),遇到水時,會釋放出氰胺,具有毒性,可用來殺菌、殺蟲、除草,適用於酸性土壤和一切作物。氰胺對於植物有毒性,但未達致死劑量的時候具有刺激芽體萌發,有打破休眠的效果(註2)

烏肥具有殺草的效果,照片中間有灰色顆粒的部分,施用後一段時間都不會長草

  烏肥雖然是緩效性肥料(補充氮與鈣),但由於對植物有毒性,在使用上卻必須很謹慎。一般而言,必須在播種或定植前兩周施用,與有機肥料堆肥混合使用時,也需先堆積兩到三周。此外,對人體的皮膚黏膜具有刺激性,使用時必須要攜帶護具以維護自身安全。除了施用的時間必須考量外,對於施用的分量也是需要拿捏,施用過多容易肥傷。目前我們使用的是德城牌烏綠,上面的建議用量是一分地一包(1包25公斤)。然而,實際使用上,必須考量實際土壤的量,舉例來說,由於籃耕的關係,我們的一分地土壤的量很少,因此不建議使用一整包的量(目前實驗是建議一個籃子約9~10公克。若是做畦耕種,也必須扣除畦溝所占的面積,去拿捏施用的量。

  目前使用的感想是,殺草效果真的超好的,只要一點點就可以解決土包上滿滿的雜草(太大的草需要先修剪短再施用),至於對於番茄病害的防治,我們打算使用二次土壤來做實驗,看看番茄能否降低發病的機率(去年的種植有發病過)。

 

註1:肥料施入土壤經植物吸收後,使土壤pH值下降者為生理酸性,反之,則為生理鹼性。台灣的耕作土地因長期施肥或酸雨,導致土壤酸化的情形普遍,因此施用生理鹼性肥料可以改善酸性土質。

註2:其應用很多,例如:水田打破野稗休眠,可利用低溫使其死亡;馬鈴薯以15%氰氮化鈣液浸泡5分鐘,可於夏秋提早一至兩周發芽且萌芽數增加。

 

參考文獻: 吳正宗。認識化學肥料。第27頁。醯銨態氮肥 (氰氨基化鈣)。國立中興大學 土壤環境科學系。pp. 24-62.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菜菜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